抽脂風險解析|為什麼抽脂可能會休克甚至洗腎?
抽脂風險解析|為什麼抽脂可能會休克甚至洗腎?
抽脂手術這幾年因為醫美風潮而被視為一種「微創變美」的捷徑,但事實上,它不只是「把脂肪抽出來」這麼簡單,而是會牽涉到人體的血液循環、免疫反應、淋巴系統以及器官功能。
所以一個抽脂醫師要更深入了解這些變化才能確保病人的安全。以下,我會用醫師的角度,完整解析抽脂導致休克的四大原因,並解釋休克為什麼會傷害腎臟而造成洗腎,同時分享我在臨床上如何避免這些風險。
| 延伸 閱讀 | 顯微套管抽脂真實案例分享 |
麗波永康國際診所Facebook粉專相關內容
抽脂為什麼會導致休克?醫師專業剖析
抽脂手術中的休克,主要來自以下四大原因:
1. 熱累積造成燙傷:急性休克
能量型抽脂(如「雷射熔脂」Laser-assisted liposuction (LAL)或是「超音波熔脂 / VASER」學名是 Ultrasound-assisted liposuction (UAL)。)利用能量將脂肪熔化,再抽吸出來。原理上是希望讓抽脂更「順手」,但這些能量會產生高熱。若散熱不足,脂肪層與組織如底層的肌肉會被「燙傷」,造成大面積壞死。
這種情況和燒燙傷極為相似,會釋放大量發炎因子,進而導致「燒傷性休克」。能量的確過猶不及,任何事情講求中庸之道,隨著科技的進步,也有不同的能量的機器可以在抽脂手術完成之後,針對脂肪中間鬆弛的fibroseptum做緊縮的加強,比如超能電漿(Renuvion):Plasma-assisted RF以及 BodyTite:Radiofrequency-assisted liposuction (RFAL),以我個人觀點更可以避開能量不好控制總量而導致燙傷的風險。
| 人群 | 燒燙傷面積 | 休克可能性 |
|---|---|---|
成人 | >15–20% TBSA | 可能休克 |
小孩或老人 | >10–15% TBSA | 可能休克 |
所有人群 | >40% TBSA | 幾乎一定會嚴重休克 |
抽脂部位與等效燒傷面積 (TBSA)
| 抽脂部位 | 等效燒傷面積 (TBSA) |
|---|---|
腹部環抽 | 約 15–18% |
雙大腿環抽 | 約 18% |
雙上臂抽脂 | 約 9% |
燒燙傷休克症狀時間軸
| 時間軸 | 燒燙傷休克症狀 |
|---|---|
0–2 小時 | 血管通透性上升,血漿外滲,腫脹開始 |
2–6 小時 | 血容量下降,心跳加速、尿量減少 |
6–24 小時 | 休克高峰,腎臟缺血,開始急性腎衰竭 |
24–48 小時 | 若未及時處理,進入多重器官衰竭 |
由上面兩個數據就可以知道,倘若是腿部環抽的面積燙傷,其面積已經足可以造成休克。而且燙傷的2-6小時之內就已經會開始有生命徵象的改變。所以能量儀器的使用絕對要萬分小心。
2. 出血過多:DIC(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脂肪是固體,並非大家所想的液體,尤其纖維組織越堅硬的地方,脂肪越頑強,如果沒有使用妥善的腫脹麻醉技術,脂肪很困難分離,這種狀況就會變成只能用蠻力讓脂肪組織脫落,就容易造成血管受損與持續出血,如果引發 DIC進而休克,後果嚴重。
DIC 全名是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它是一種全身性的凝血異常狀態:當身體受到嚴重創傷、大量出血或感染時,會啟動大規模凝血反應,血小板與凝血因子被快速消耗,結果導致「一邊大量形成血栓,一邊又無法止血」。這會造成器官缺血壞死,同時全身性出血,若未及時治療,很快就會進入休克甚至死亡。
3. 360度抽脂加上壓迫過度:腔室症候群
如果採用了360度的抽脂,術後再加上環狀的塑身衣,再加上術後的腫脹,容易有腔室症候群的風險。腔室症候群的英文是 Compartment Syndrome。它是指當四肢或軀幹某個「筋膜腔室」內的壓力過高,超過血液灌流壓時,會導致肌肉、神經、血管被壓迫,造成循環不良與組織缺血壞死風險。
脂肪層中存在大量淋巴管。抽脂手術必然會破壞一部分淋巴組織,而淋巴系統需要時間再生。抽脂後水腫就是因為液體滯留在「第三空間」,需要靠淋巴來慢慢帶走。
如果如果術後又強迫病人穿上緊到不行的塑身衣,淋巴管被壓扁,液體更排不出去,反而造成「越壓越腫」的惡性循環,但是一般抽脂術後要穿塑身衣壓迫肌肉以避免術後出血風險,所以也不得不穿。更嚴重時,腔室壓力過高,會造成腔室症候群,甚至休克。如果使用不需要穿塑身衣的手術方式,不但可以減低上面所述風險,術後的水腫消退速度也會相對較快。
| 抽脂術後時間及淋巴修復狀態 |
|---|
術後 1–2 週水腫最明顯,因為淋巴管大量受損 術後 3–6 週淋巴開始再生,水腫逐漸緩解 術後 2–3 個月大部分病人的淋巴功能已恢復到接近正常 特殊情況例如脂肪水腫病人,淋巴恢復可能需 3–6 個月 |
如何減少淋巴損害?
追求體態雕塑的過程中,許多人擔心抽脂手術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特別是影響到重要的淋巴系統。然而,透過選擇正確的抽脂技術,這些風險可以被大幅降低。
「顯微套管抽脂」是減少淋巴損害的關鍵,這種技術採用管徑極小的套管,以縱向方式在脂肪層中移動,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淋巴管。同時,也應避免使用高熱能量型的抽脂技術,因為這類技術產生的熱能對淋巴管造成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的。
此外,採用顯微套管抽脂後,不需要穿著塑身衣。傳統抽脂手術因創傷大、出血多,需要藉由塑身衣的強烈壓迫來止血和消腫,但這種壓迫反而會阻礙淋巴液的回流,不利於淋巴系統的修復。
顯微套管抽脂的創口非常小,出血量極少,術後水腫恢復迅速,因此無須透過外力「壓迫」來消腫。如此一來,病人不僅能享有更舒適的術後恢復過程,也能讓淋巴系統在無壓迫的環境下自然修復,使水腫更快消退。
| 減少淋巴損害的方法 |
|---|
使用「顯微套管抽脂」小管徑、縱向操作,對淋巴破壞最小 避免使用高熱能量型抽脂熱對淋巴的破壞不可逆 完全不需要塑身衣傷口小、出血量少、水腫恢復快,讓淋巴自然修復 |
4. 抽脂面積過大:免疫風暴
國際醫學界建議:單次抽脂量不超過5000 ml。若手術範圍或抽脂量過大,即使過程中控制得很好,身體仍可能引發「免疫風暴」。
免疫風暴是一種全身免疫反應失控,會造成低血壓、血管擴張、全身發炎,進而導致休克。所以「全身一次抽完」並不是技術高明,而是拿生命冒險。
| 延伸 閱讀 | 顯微套管抽脂為什麼不用全身麻醉? |

休克為什麼會導致腎衰竭甚至洗腎?
當抽脂手術不幸引發休克,最需要警惕的器官便是腎臟。腎臟是全身對缺血最為敏感的器官之一,一旦休克導致血壓急遽下降,腎臟便會因血流不足而首先受損,若缺血狀態持續,將導致腎小管壞死,進而引發急性腎衰竭(AKI)。
抽脂休克未能在黃金時間內得到及時且有效的處理,腎臟功能便可能遭受不可逆的永久性損害。這意味著病人即使存活下來,也可能因為腎衰竭而終生需要洗腎來維持生命,餘生都需依賴醫療設備,面對巨大的生活挑戰。
因此,預防抽脂休克的發生,並在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處置,是手術安全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 延伸 閱讀 | 抽顯微套管抽脂|李咏馨醫師:清醒麻醉、不須切皮、術後不需穿塑身衣 |
抽脂手術的安全關鍵|如何降低休克與腎衰竭風險
為了降低抽脂手術引發休克與腎衰竭的風險,有幾個關鍵的安全措施至關重要。
首先,在手術中必須避免不當的熱能累積,尤其是使用高熱能的儀器,因為過高的溫度會對組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並可能引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
其次,精準使用腫脹麻醉能有效止血、減少疼痛,更能確保麻醉液劑量在安全範圍內,避免因過量而導致的併發症。此外,嚴格控管抽脂量,不貪求一次性移除過多脂肪,是保護病人安全的基本原則。
最後,在術後階段,維持組織的正常灌流至關重要。傳統觀念認為塑身衣能幫助消腫,但其強烈的壓迫反而會阻礙血液與淋巴液的正常循環,增加組織缺血的風險。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先進技術如顯微套管抽脂術後不需要穿著塑身衣,避免不必要的壓迫,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對於預防休克與急性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抽脂醫師的堅持:安全是唯一的路
抽脂不是簡單的變美療程,而是一門需要對人體系統深刻理解的外科手術。
我始終相信:安全是唯一的回家之路。
抽脂表面上看起來是「把脂肪抽掉」,其實背後是一連串對人體動態平衡的挑戰。唯有謙卑與專業,才能守住病人的安全,也讓美麗不必以健康作為代價。
| 抽脂手術的安全原則 |
|---|
選擇不產熱的機器熔脂避免內部燒傷風險 使用顯微套管抽脂讓病人不需要塑身衣 嚴格管控抽脂範圍避免免疫風暴 堅持精準腫脹麻醉把出血量降到最低 |

顯微套管抽脂 ,五大優勢
直接回彈不需切皮
| 腫脹麻醉技術,局部麻醉可清醒抽脂! | 管徑小於0.2cm,環狀精緻雕塑! | 術後不用按摩、不需穿塑身衣! |
|---|---|---|
顯微套管抽脂 (Microcannula Liposuction) 於1984年出現,逐漸成為國外主流,麗波永康國際診所團隊清醒抽脂大師 Dr. Jeffrey Klein,可清醒狀態下手術,方便溝通也能直接驗收成果,對於醫師的經驗以及技術都是更高的要求。 | 一般抽脂管徑在3mm以上,顯微套管抽脂使用管徑2mm以下,更能在人體彎曲的結構中,精確進行脂肪雕塑。術後傷口幾乎不會留下疤痕,色素沉澱將隨著時間慢慢消退。 | 一般得傳統抽脂術後須穿塑身衣加壓止血。相較之下,顯微套管抽脂不只可以大幅降低抽脂風險,更能有效避開凹凸不平,術後不用穿塑身衣,不用按摩,恢復期照護更輕鬆。 |
| 皮膚自然回彈,緊實有彈性! | 自體脂肪移植團塊小、活性高 | |
操作不同的抽脂技術會造成不同效果,顯微套管抽脂利用來自於微小空間的癒合帶動組織編碼,術後皮膚自然回彈,免去切皮手術產生的疤痕外觀。 | 顯微套管抽脂全程不使用熱能,也盡量避免外力刺激破壞脂肪細胞,加上脂肪團塊較小的特色,達到脂肪細胞移植高存活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