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副乳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副乳?副乳長怎樣?3大關鍵一次解答!
/腋下副乳.jpeg)
腋下與內衣肩帶之間的那塊「消不掉的肉」,在仿間俗稱為「副乳」,不僅是外觀上的尷尬來源,更讓無數女性在穿搭時感到受限。然而,副乳是什麼?是單純的肥胖脂肪、穿錯內衣導致的贅肉,還是醫學上定義的病理結構?本篇從醫學專業解構,腋下副乳的成因、真假副乳分辨到治療權威指南。
| 延伸 閱讀 | 抽副乳專家|百人見證:顯微套管抽脂、術後不需穿塑身衣 |
副乳是什麼?
在醫學領域中,需要精準的語言來描述身體構造。如果搜尋「副乳英文」,最常出現的專業術語是 "Accessory Breast Tissue" (ABT),意指「多餘的乳腺組織」。此外,根據組織結構的不同,也會看到 "Polymastia"(多乳房症,指含有腺體)或 "Polythelia"(多乳頭症)等專有名詞。
/副乳長怎樣,麗波永康.jpg)
副乳不是憑空長出的贅肉,而是人類演化過程中遺留的遺跡,同樣具有乳房的生理特性,這解釋了為什麼某些類型的副乳在月經來潮前會感到腫脹或疼痛,甚至在懷孕期間出現分泌乳汁的現象。
真副乳vs假副乳
大眾對於腋下副乳最大的誤解,在於將所有腋下的突起物混為一談。麗波永康國際診所提醒,應該從解剖位置與組織學的角度,精準鑑別,在臨床上又分為三種:
| 屬性 | 真性副乳 (True Accessory Breast) | 假性副乳 (False Accessory Breast) | 史賓氏尾 (Axillary Tail of Spence) |
|---|---|---|---|
| 組織特徵 | 具有完整乳腺實質、導管系統及間質組織(多乳房症)。 | 主要由皮下脂肪組織構成,不含乳腺或導管。 | 正常乳房外上象限的乳腺延伸,穿過腋窩筋膜。 |
| 觸感 | 邊界不明顯,質地呈顆粒狀或結節狀,與周圍脂肪有別。 | 觸感柔軟、均勻,無硬塊,推動時流動性高。 | 腋下的腺體組織末端(與主乳房觸感相似)。 |
| 日常狀況 | 具週期性腫脹與乳房痛(受荷爾蒙影響),常見於經前或黃體期。 | 無週期性變化,源於體脂高或內衣壓迫導致的脂肪移位。 | 同樣有週期性疼痛,且有乳癌等病變風險(屬正常乳腺)。 |
| 改善方法 | 需要手術移除乳腺及脂肪。 | 減重、針對性運動可良好改善。 | 屬正常結構(需區分是否與乳房連續),依臨床需求評估。 |
真副乳vs假副乳區分:觸診技巧
/副乳長怎樣,為什麼會有副乳.png)
將腋下皮膚捏起,如果是假副乳(脂肪型),捏起來像海綿,皮下脂肪層的質地柔軟均勻,邊界不明顯;如果是真副乳(腺體型),可以感覺到皮下有一塊獨立的團塊,夾在皮膚與深層筋膜之間,且質地較韌。
除了觸感區別之外,副乳含有雌激素受體,醫師通常會詢問:「月經來前幾天,會不會變大或觸痛?」若答案是肯定的,且與生理期同步的疼痛節奏,則高度指向含有荷爾蒙受體的真副乳。
/史賓氏尾%20(Axillary%20Tail%20of%20Spence)%20——%20正常乳腺尾端與異位副乳的區別。.jpg)
史賓氏尾:正常乳腺尾端與異位副乳的區別
史賓氏尾常在臨床上被誤診為副乳,但兩者病理成因截然不同。解剖學上,它是正常乳腺組織向腋窩方向的自然延伸,並非胚胎發育殘留的異位組織。如圖所示,解剖特徵在於穿過腋窩深筋膜的蘭格氏孔,深入腋下。
鑑別的標準在於組織連續性,史賓氏尾與乳房外上象限是實質緊密相連,呈現半島狀,與解剖上完全分離、如孤島般的「真副乳」;此外,史賓氏尾含有實質腺體,觸診時具韌度,不同於單純由脂肪堆積或皮瓣鬆弛構成的「假副乳」,術前釐清差異是規劃正確手術的關鍵。
| 延伸 閱讀 | 副乳抽脂新選擇!顯微套管技術的4大優勢與費用比較 |
為什麼會有副乳?揭開胚胎發育的秘密
/胚胎乳腺發育.jpg)
為什麼會有副乳?是不是不夠瘦?還是發育期吃錯了什麼?事實上,真正的副乳與肥胖、飲食或生活習慣幾乎沒有直接關聯,而是一個寫在基因裡的「演化遺跡」。
胚胎第4~5週:乳腺脊
胚胎發育初始,胎兒的體表會出現兩條對稱的增厚上皮組織,從腋窩開始,一路向下經過胸部、腹部,延伸至腹股溝,這兩條線又稱為「乳腺脊」或「乳線」,在這條線上的任何一點,都可能會發育成乳房組織,這解釋了為什麼會有的副乳出現在腋下以外的地方。
胚胎第6~8週:乳腺脊退化不完全
正常的發育階段,乳腺脊的大部分區域會逐漸萎縮並消失,只保留胸前的一對組織繼續發育(乳房),如果,乳腺脊的退化過程不完全,導致某些應該消失的乳腺組織殘留下來,就會形成副乳。所以,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你有沒有副乳,只是在青春期或懷孕受到荷爾蒙刺激前,它可能一直處於休眠狀態而不被察覺。
副乳: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徵
/副乳有乳頭,真副乳1.jpg)
副乳不是疾病,也不是畸形,而是一種相對常見的變異。只要觀察家中的寵物貓或狗,腹部都擁有兩排多對乳頭,這是為了哺育多胎後代的演化特徵。人類作為哺乳動物的一員,副乳的出現是演化歷史的軌跡。
發生率與遺傳:誰容易有副乳?
根據國外醫學統計,一般人群中副乳的發生率約為2%~6%。雖然男性也可能有副乳(通常表現為多餘的乳頭),但在女性身上,由於雌激素的刺激,副乳更容易發育出明顯的腺體組織。
人類學研究則指出,亞洲人(特別是日本人與華人,平均發生率5%左右)發生副乳的機率似乎略高於白種人(平均發生率為0.6%~1%),這可能與基因庫有關。此外,副乳具有明確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一方有副乳,子女有50%的機率遺傳該基因。
副乳長怎樣?位置與外觀
/副乳長怎樣.jpg)
副乳的外觀千變萬化,從像是一顆不起眼的黑痣,到發育完整的迷你乳房皆有可能。甚至,有些副乳長在胸部下方或腹股溝,個案以為是長了一顆很大的痘痘或粉瘤,擠它卻擠不出東西,反而導致紅腫發炎,就醫才發現是異位的乳腺組織。
| 延伸 閱讀 | 副乳手術dcard分享:抽副乳,還能改善腋下流汗與異味? |
臨床判斷上,沿用1915年Kajava醫師提出的經典分類系統,根據乳腺腺體、乳頭與乳暈的存在與否,從完整乳房到隱形腺體,分為三大臨床群組及八個副乳嚴重等級。
| 三大臨床群組 | 副乳分類 (Kajava Class) | 特徵與臨床表現 |
|---|---|---|
| A:完整發育型 | Class I - 完整副乳 | 特徵:同時具備乳頭、乳暈與乳腺組織。 表現:外觀像縮小的乳房,皮下有實質體積,視診即可確診。 |
| B:腺體主導型 | Class II - 超多乳房症 | 有乳頭 + 有腺體(無乳暈)。容易被誤診。 |
| B:腺體主導型 | Class III - 異位乳房 | 有乳暈 + 有腺體(無乳頭)。 |
| B:腺體主導型 | Class IV - 異位乳腺組織 | 特徵:僅有腺體組織,無乳頭也無乳暈。 表現:發生率最高。外觀皮膚完整,僅腋下局部隆起,常被誤認為副乳或脂肪,但具癌變風險。 |
| C:乳頭/皮膚主導型 | Class V - 假乳房 | 有乳頭 + 有乳暈 + 脂肪組織(但無乳腺)。 |
| C:乳頭/皮膚主導型 | Class VI - 多乳頭症 | 僅有乳頭。常被誤認為皮贅(Skin tag)或色素痣。 |
| C:乳頭/皮膚主導型 | Class VII - 僅有乳暈 | 表現為皮膚上的圓形色素沈澱區。 |
| C:乳頭/皮膚主導型 | Class VIII - 毛髮型 | 僅表現為局部毛髮叢生,是乳腺脊退化後殘留的最輕微痕跡。 |
/副乳有乳頭,真副乳.jpg)
副乳不只是多一塊肉
除了在腋下隆起,也可能是軟脂型副乳(表面光滑,呈現鬆軟、下垂的脂肪感),後者除非有乳頭(如圖示),否則單憑肉眼觀察,難以與肥胖贅肉區別。此外,醫學統計,副乳在雙側發生的機率相當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