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脂肪怎麼消除?2025最新猛健樂療法、標準值與脂肪肝改善全解析
當你明明不胖,卻檢查出有脂肪肝,甚至內臟脂肪標準超標,是不是也開始懷疑:「到底該怎麼消除內臟脂肪?」你不是一個人!尤其許多人發現自己看起來瘦,但其實內臟脂肪皮下脂肪比例失衡,造成高風險的「隱形肥胖」,更容易發展成內臟脂肪、脂肪肝等健康警訊。本篇文章帶你了解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的差別、內臟脂肪的檢測方式,以及近年越來越多Dcard網友討論「猛健樂瘦瘦筆」這款新型減重針劑,是否真的能幫助猛健樂降內臟脂肪,改善內臟脂肪壓力引起的代謝問題與肝功能異常?
內臟脂肪是什麼?與皮下脂肪有何不同?
內臟脂肪是堆積在身體深處、包圍著肝臟、胰臟、腸道等器官周圍的脂肪。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樣藏在皮膚下面、摸得到,而是「看不到卻更危險」的脂肪。
皮下脂肪會讓人看起來圓潤,例如大腿或手臂變粗;但內臟脂肪太多則容易讓人有小腹凸出、腰圍變粗,即使體重正常也可能是「瘦胖子」(TOFI)。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分泌發炎因子,增加胰島素阻抗、脂肪肝、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甚至與內臟脂肪壓力與慢性發炎相關。

簡單來說,皮下脂肪是「胖在外面」,內臟脂肪是「胖在裡面」,而真正對健康造成威脅的是胖在裡面的脂肪。因此,控制體重不能只看BMI,更要注意內臟脂肪標準是否超標,並透過飲食、運動與必要時的醫療介入來消除內臟脂肪。
你有沒有隱形肥胖的問題呢?
「瘦胖子」的英文是:TOFI — Thin Outside, Fat Inside. 這個詞是醫學與營養界用來描述一類外表看起來瘦、BMI正常,但體內特別是腹部堆積了過多內臟脂肪的人。這些人雖然外觀不胖,卻可能有脂肪肝、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等代謝風險,因此也被稱為「隱形肥胖」。
內臟脂肪標準是多少?你真的知道你的脂肪在哪裡嗎?
多數人關心的是體重和BMI,其實更值得注意的是「看不見的脂肪」──內臟脂肪。尤其對亞洲人來說,即使外表不胖,體內脂肪仍可能過高,成為代謝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到底什麼才是健康的內臟脂肪標準值?內臟脂肪又該如何檢測和改善?檢測方式如下:
✅內臟脂肪檢測方式1:體脂機(BIA,生物電阻抗分析)
透過微弱電流測量身體水分與脂肪比例,目前市面上許多健身房或診所使用的 InBody、Omron 體脂機都屬於這一類。
📊 優點
- 快速、無侵入性、不需脫衣服
- 可得出內臟脂肪等級(通常介於 1~30)
- 同時測出皮下脂肪、骨骼肌、基礎代謝等指標
⚠️ 限制
- 精準度不如醫院影像檢查
- 受水分、空腹與否影響較大
- 當作趨勢追蹤工具較佳
✅內臟脂肪檢測方式二:腰圍測量(居家評估用)
站直、輕鬆呼吸,在肚臍上方約2公分處用皮尺測量最寬腹圍。
🧠 建議標準(依台灣健保署)
- 男性腰圍 ≧ 90 公分(≧ 35 吋)為腹部肥胖
- 女性腰圍 ≧ 80 公分(≧ 31.5 吋)為腹部肥胖
⚠️ 限制
- 雖然簡單方便,但只能初步判斷風險
- 無法區分內臟脂肪 vs 皮下脂肪
✅ 內臟脂肪檢測方式三:DEXA(雙能量X光吸收儀)
原本用於測骨質密度,近年廣泛用於測量身體脂肪分布,包含內臟脂肪、皮下脂肪、肌肉量等。
📊 優點
- 精準度高,可明確量化脂肪位置
- 廣泛應用於研究與臨床代謝病篩檢
⚠️ 限制
- 有微量輻射,建議一年做1–2次即可
- 需預約,費用約1,500–3,000元
✅ 內臟脂肪檢測方式四:MRI 或 CT(磁振造影/電腦斷層)
📌 為什麼說它是黃金標準?
這些影像工具可直接看到肝臟、腹腔等器官周圍的脂肪堆積情況。
如附圖,引用自一篇評估量化內臟脂肪組織 (VAT) 之可行性的研究(Pescatori et al., 2019), 可以看到 CT 橫切面影像中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的分布對比,有助於臨床上進行精準的脂肪定量與風險評估。

內臟脂肪測量多少是標準呢?你是第幾級呢?來了解看看
在檢測內臟脂肪時,不同體脂機會使用不同的「內臟脂肪等級」評估方式,其中以 InBody 與 歐姆龍(Omron) 最常見。雖然兩者同樣是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技術來推估內臟脂肪,但等級範圍與解讀方式略有差異。一般來說,InBody 多用於健身房、診所或醫療院所,數據較全面;而 Omron 則以家用體脂機為主,方便日常追蹤。以下整理兩者的等級劃分與意義,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檢測結果該如何解讀。
InBody 內臟脂肪等級分級說明表
※適用機種: InBody Dial H20、H20N、270、570、770、S10
內臟脂肪等級 | 健康風險評估 | 解釋與建議 |
---|---|---|
1–4 | 正常範圍 | 代表內臟脂肪少,健康風險低,建議維持良好習慣 |
5–9 | 偏高邊緣 | 開始出現輕度內臟脂肪堆積,建議增加活動量與控制飲食 |
10–14 | 高風險 | 內臟脂肪過多,與脂肪肝、胰島素阻抗風險升高相關,建議諮詢專業醫療建議 |
15 以上 | 極高風險 | 需積極處理,可能與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建議搭配飲食控制與必要時藥物治療 |
歐姆龍(Omron)內臟脂肪等級說明表
※適用機種: HBF-375、HBF-214 等系列 ※等級範圍從1 到 30
內臟脂肪等級 | 健康狀態 | 解釋與建議 |
---|---|---|
1–9 | 正常範圍 | 代表內臟脂肪體積穩定,健康風險低,建議持續維持運動與均衡飲食。 |
10–14 | 偏高邊緣 | 內臟脂肪開始堆積,風險提升,建議調整生活習慣與飲食內容。 |
15–30 | 危險範圍(過高) | 內臟脂肪已屬高風險族群,可能增加罹患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應盡快採取改善措施。 |
男女內臟脂肪標準不同嗎?
男性和女性的內臟脂肪標準確實有所不同。
♂️ 男性
由於生理構造與荷爾蒙差異,男性通常較容易在腹部堆積內臟脂肪,當內臟脂肪等級超過10、或是腰圍超過90公分時,就需要特別注意。
♀️ 女性
在更年期之前,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能提供一定的保護,內臟脂肪堆積速度較慢,但一旦超過更年期或生活壓力大,內臟脂肪也會急速上升。女性的危險腰圍通常設在80公分以上。
簡單來說,無論性別,只要發現腰圍有變粗的趨勢,就代表內臟脂肪可能正在悄悄增加。除了腰圍,建議搭配體脂機的檢測結果,更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內臟脂肪怎麼消除?飲食、運動與猛健樂的效果分析
想要有效減少內臟脂肪,並不是只靠單一方法就能解決。最有效的方式是從多個面向著手,包含飲食、運動、生活習慣調整,以及必要時的醫療介入。
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負責打開身體細胞的大門,讓血糖(葡萄糖)順利進入細胞,作為能量使用;而所謂的「胰島素阻抗」,就是這把鑰匙失靈了,即使胰臟正常分泌胰島素,細胞對它的反應卻變差了,導致血糖無法被有效利用,持續留在血液中,造成血糖升高。同時,多餘的能量會更容易以脂肪的形式,囤積在內臟周圍。這正是為什麼控制內臟脂肪和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對於避免脂肪肝、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Pescatori, L. C., Savarino, E., Mauri, G., Silvestri, E., Cariati, M., Sardanelli, F., & Sconfienza, L. M. (2019). Quantification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producibility and accuracy. Radiologia Brasileira, 52(1), 1–6. https://doi.org/10.1590/0100-3984.2017.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