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
抽脂後皮膚鬆弛是正常的嗎?PTT/Dcard 等論壇上,經常可見關於抽脂後遺症或抽脂失敗的討論,其中皮膚鬆垮與凹凸不平,是最常被頻繁提及的疑惑。但身為一名專業抽脂醫師,我想釐清一個觀念:「抽脂皮鬆」並非手術後的必然宿命。
人體皮下脂肪不是靜止的液體,而是一個由血管、神經與纖維隔膜組成的固體活組織。抽脂不是抽越多越好;過度、粗暴地抽取,就像抽掉房子的鋼筋,讓皮膚失去支撐而坍塌,最終造成皮肉分離感,出現抽脂後皮膚鬆弛及表面凹凸不平的狀況。
試著想像:若把腰腹的脂肪抽掉一大半,但留下的是一層鬆垮、沒有彈性的皮膚,視覺效果會如何?答案是——曲線或許變細了,卻顯老、不自然。本篇文章從解剖學出發,分析抽脂後皮膚鬆弛的3大根本原因,並提供術前預防與術後修復的具體關鍵。
為什麼會抽脂後皮膚鬆弛?從解剖學揭開3大元凶
抽脂的目的是去除身體不同部位的頑固脂肪,抽脂手術不會導致皮膚鬆弛,但若忽略了皮膚本身的支撐架構、血液循環與彈性來源,很容易導致術後外觀不佳,包括:抽脂後皮膚凹凸不平、皮肉分離感,甚至出現無法回彈的鬆垮觸感。
抽脂皮鬆原因拆解
皮膚大致可分三層,這些層次共同決定皮膚的外觀:細緻度、光澤感、緊實度、彈性。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受損,就可能導致抽脂後的「皮鬆」與「皮膚質感不佳」。
皮下脂肪層(subcutaneous fat/hypodermis)。
李咏馨醫師真心話:
「好的抽脂,不是『少了什麼』,而是『留下來的更精緻』。」
皮鬆原因1:破壞皮膚「鋼筋水泥」(真皮層與纖維隔膜FSN)
造成抽脂後皮膚鬆弛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是「支撐斷裂」。皮膚看似柔軟,但內部其實蘊含一層如同鋼筋網般的結構,包含:真皮層內的膠原蛋白支架、以及皮下脂肪中的纖維隔膜 FSN,這些結構把皮膚「撐起來」,若在抽脂過程中遭破壞,皮膚會出現塌陷、下垂與凹凸不平。
皮膚結構 | 角色與功能 | 比喻 |
---|---|---|
真皮層 (Dermis;含乳突層與網狀層) | 富含膠原蛋白與彈力纖維,提供厚實支撐與回彈力 | 像建築的「水泥」,膠原蛋白是鋼筋、彈力纖維是橡皮筋,共同撐起皮膚 |
纖維隔膜 (FSN, Fibroseptal Network) | 由膠原纖維構成的網狀結構,將真皮牢牢固定在深層筋膜上,決定皮膚平整與緊實度 | 像無數條「彈性繩索」,把皮膚結構綁緊不鬆垮 |
可以想像,若採用大管徑、掏空式的抽脂方式,容易造成FSN被粗暴切斷或排列混亂,就如同抽走房子的鋼筋支架,導致皮膚失去支撐,出現鬆弛及皮肉分離感。不僅如此,受損的FSN還可能引起局部纖維化,進而產生如橘皮組織般凹凸不平的外觀,也是令人苦惱的抽脂後遺症。
抽脂皮鬆原因2:癱瘓皮下「排水系統」(淋巴循環)
除了結構支撐以外,另一個導致抽脂後皮膚鬆弛的原因是,血液循環被破壞。皮膚表面薄如一層外衣,內部擁有綿密的淋巴系統,這套系統如同城市的「地下排水管」,負責輸送養分、帶走代謝物,讓肌膚維持光澤、彈性與修復力。
抽脂為何讓淋巴受損?3大常見原因
- 抽得太乾(過度掏空脂肪): 皮下脂肪並不是單純的「油袋」,而是由脂肪細胞、血管、淋巴管與纖維隔膜(FSN)組成的立體結構。當抽得過於徹底,把皮下脂肪層過度掏空,就像把所有「緩衝墊」掏空,使缺乏支撐的毛細淋巴管塌陷或斷裂。尤其在大腿內側、手臂下側、腹部下緣這些脂肪較薄、組織鬆軟的區域,更容易因過度抽取而導致長期水腫、恢復遲緩,甚至出現纖維化的後遺症。
- 能量熱傷害: 能量型抽脂(雷射、超音波、射頻抽脂)藉由熱能破壞脂肪細胞來提升抽脂效率,但淋巴管壁極薄,缺乏平滑肌保護,若能量控制不當、熱能過度集中,不僅會破壞脂肪細胞,也會一併傷及淋巴管與周邊小血管。此類損傷的病人常見術後水腫久不退、皮膚出現紅斑、紫斑、甚至大理石般的網狀紋路,代表微循環和淋巴都受損。
- 粗暴的機械操作(大管徑套管反覆抽動): 傳統大管徑套管在組織間反覆抽動,容易直接切斷或撕裂淋巴管的走向。特別是鼠蹊部、大腿內側(淋巴結密集)、腋下(靠近乳房淋巴引流),這些地方如果操作不夠細膩,術後可能出現淋巴液積聚、硬塊、水腫不退,使恢復期拉長且複雜。
淋巴循環 | 正常狀態 | 受損後狀態 |
---|---|---|
組織代謝 | 多餘水分與蛋白質可順利回流至淋巴結,皮膚維持輕盈緊實 | 排水系統堵塞 → 組織液滯留,術後水腫長期不退 |
皮膚觸感 | 皮膚平滑、回彈力佳 | 鬆垮、鬆軟,觸感不緊實 |
臨床表現 | 循環正常,外觀紅潤健康 |
|
從醫師角度來看,維持良好的微循環是皮膚緊緻的底線。一旦淋巴循環受損,就等於「排水系統堵塞」:組織液無法回流 → 長期水腫 → 皮膚鬆垮、觸感鬆軟,臨床上確實會影響皮膚觸感與外觀。如果長期水腫會造成慢性發炎,進而纖維化、硬塊,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抽脂皮鬆原因3:破壞肌膚「生命線」(淺層血管網)
抽脂後皮鬆的隱藏元凶是「血液循環」被切斷。當醫師為了追求「抽得很薄、很乾淨」而操作過淺時,或是使用能量型抽脂在表層反覆操作時也可能過度破壞,導致皮膚失去養分,膠原蛋白再生力下降,皮膚變得乾燥、粗糙,甚至出現暗沉、蒼白或紅白交錯的大理石般網狀紋路。
如何避免抽脂後皮膚鬆弛?專業醫師建議
抽脂手術不是比誰抽得更乾淨。若破壞皮膚循環,即使脂肪少了,皮膚也失去生命力,結果便是鬆弛、暗沉、甚至壞死——這些後果往往不可逆。你可以想像燙傷病患的皮膚:其質地與光澤,常難以恢復到正常樣貌。
我認為,真正專業的抽脂,關鍵在於「抽掉多少」之外,更在於「留下什麼」。必須兼顧脂肪量與皮膚循環的保護,讓皮膚術後保持健康、具備修復能力;唯有如此,術後曲線才能自然、緊緻、富有質感。
保護血液循環:皮膚健康的生命線
皮膚循環是抽脂手術的底線,一旦破壞,效果往往不可逆。一般來說,皮膚要維持紅潤、緊緻,仰賴雙層血管網,包括:深層血管網(Deep Plexus)位於真皮與皮下交界,提供主要血流;淺層血管網(Superficial Plexus)緊貼表皮乳突層,直接決定肌膚是否有光澤。
若抽脂過度追求「抽得很乾淨」,特別是操作過淺,就可能破壞淺層血管網,導致皮膚蒼白或發冷,嚴重時甚至壞死,出現紅斑、紫斑,或出現「大理石紋」般的紅白交錯花紋,影響膠原蛋白生成,皮膚乾燥、粗糙、暗沉。
保留FSN:皮膚緊實的骨架
在臨床上,保留 FSN(纖維隔膜)優勢非常關鍵。FSN 就像隱藏在皮膚下的「鋼筋」,維持張力與平整度;傳統抽脂手術使用大管徑、掏空式抽取,容易破壞 FSN,導致皮膚鬆垮、皮肉分離,甚至凹凸不平。
顯微套管抽脂原理在於使用(小於2.2mm)的細小抽脂套管,能夠在保留皮下支撐網與微血管循環的前提下,選擇性地移除脂肪細胞。均勻抽脂,這樣的操作就像「修剪」而非「掏空」,有利於保留FSN,皮膚不會因支撐結構被破壞而失去彈性,術後皮膚就能夠透過自然的回縮機制與膠原蛋白再生,逐漸恢復緊實。
守則 | 建議做法 | 避免風險 |
---|---|---|
合適抽脂技術 | 使用小管徑、顯微套管抽脂,均勻抽取,並控制能量輸出 | 避免大管徑、粗暴操作或能量熱傷害,防止 FSN、血管與淋巴受損 |
術前精準評估 | 依膚質厚薄、彈性與年齡,規劃抽脂深度與抽取量 | 避免過度抽取導致薄皮區域(大腿內側、手臂下側)鬆弛下垂 |
術後修復與保養 | 術後 6個月內是皮膚回縮關鍵期,建議: ‧ 定期回診追蹤 ‧ 加強保濕與防曬 | 避免忽略修復期,導致皮膚失去回彈力、膚質粗糙暗沉 |